歌仔戏的历史溯源
发布者:八字配对 发布时间:2021-02-13
锦歌独具闽南歌曲风格,曲调柔和抒情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0,有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,为民众所喜爱。相传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,同时把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台湾歌仔戏、车鼓弄、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带到台湾,颇受欢迎。到台的闽南籍军民,眷念家乡,常在上山砍柴、下海捕鱼或茶余饭后,唱几句锦歌调子,寄托其相思念祖之情。锦歌渐成在台的闽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,人们称锦歌为歌仔,用来与在台湾流行的大戏相区别。为了共同欣赏家乡曲调,闽南人在台湾设立歌仔馆,作为清唱的场所,也叫坐唱。还有到寺庙和农民家里演唱的,叫走唱。就这样,锦歌(即歌仔)在台湾各地逐渐盛行起来。民间逐渐出现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。歌仔盛行区域,先在台湾北部,后与其他歌曲、民谣汇成一种汉族乐曲,在渔民和农民中流行开来,叫做宜兰歌仔,主要在街头表演。经过200多年的发展,到清朝末年,歌仔的曲调吸收了闽南地区汉族民间歌舞,如采茶调、平鼓等曲调的唱曲,糅合了台湾地区汉族民间的七字四言小曲,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,逐渐形成一种以闽南语演唱的古装歌唱剧即歌仔戏。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。后受正字戏、高甲戏、潮剧、京剧的影响,逐渐丰富定型,搬上舞台。歌仔戏在台湾发展起来后,一直不忘祖家。1928年,台湾三乐轩、双珠风两个戏班,以回乡祭祖为名,回闽南、厦门等地演出,歌仔戏又传回福建闽南地区,并风行一时。其乡音和曲调深深地感染着家乡的观众,他们专门从台湾请来歌仔戏的师傅,教练歌仔戏,歌仔戏名角不断涌现,演技大大提高,并很快在闽南地区流行开来。由于它流行于福建芗江流域,所以在闽南一带又称为芗剧。台湾歌仔戏的发展历程也较为曲折,曾受到日本殖民统治者的破坏。台湾光复后,歌仔戏得以重新发展,其中上个世纪50年代成为歌仔戏最辉煌的时期,歌仔戏剧团一度达到230多个,占了当时台湾各种剧团的近一半。此后,随着社会的进步,受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影响,歌仔戏等传统戏在青年人中不再受欢迎,仅在中老年与社区中流行。1990年10月,台湾成立了台湾歌仔戏学会,旨在推动与挽救歌仔戏这一艺术。
- 上一篇:阳历转阴历,一键转换,公历转农历只要一个公式,超简单
- 下一篇:没有了
- 搜索
-
- 热门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