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族文化:蒙古族文字简单介绍!
发布者:八字配对 发布时间:2021-02-09
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。早期的蒙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5306266古文字母读音蒙古族文化、拼写规则、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,称作回鹘式蒙古文。现存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中,年代最早的是《也松格碑》(1225)。但至今尚未发现直接记载早期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的文献资料。在近代论及回鹘式蒙古文的著述中开列的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,都是根据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分析拟订出来的。一般认为有19个字母。其中,表示元音的5个,表示辅音的14个。大部分字母有词首,词中、词末3种变体。个别字母不出现在词首,只有词中、词末两种变体。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笔划上结合得很紧,多数情况是连在一起的。拼写一般以词为单位,但是,有时一个词也可以分作两段书写。字序从上到下,行序从左到右。标点符号有单点(相当于逗号)、双点(相当于句号)、四点(用于段落末尾)3种。回鹘式蒙古文到17世纪时发展成为两支。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。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。 现行蒙古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相比,有下述特点:一些字母的形状有了改进,更便于连写;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,分别表示不同的语音;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字母;一个词分写成两段的现象消失了;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。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。其中,表示元音的5个,表示辅音的24个。圆唇元音o、u共用一个字母,?、ü共用一个字母。辅音d、t在词首使用一种字母变体,在词中有元音前和元音后两种字母变体,在词末使用另一种变体,g、k 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。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,通过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,用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等方面的图书,其中包括本民族的创作和中外名著的译本,并发行了多种报刊。 托忒文是1648年卫拉特高僧札亚·班智达(那木海札木苏)在蒙古文基础上改制的。它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。托忒文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。其中,表示元音的7个,表示辅音的24个。字母的形状和读音与现行蒙古文有些不同。用4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 4个舌位不同的圆唇元音。辅音k和g,t和d也分别用不同的字母区分开。设置了表示长元音的附加符号,并且规定了表示长元音的双写形式。
那儿的风景很美蒙古族文化。
蒙古族文字的发明者是谁?
蒙古文的"祖谱"比较复杂,但可以概括为如下较简单的程式:古埃及文-腓尼基文-叙利亚文-叙·巴勒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33032斯坦文-粟特文-回经文-蒙古文。蒙古文字的起用年代和起源问题,说法不少。归纳起来,主要的或者有影响的有这么几点:西藏喇嘛亥嘎坚赞创制说蒙古族文化、1204年借自畏兀人说,公元十世纪前后借自畏兀人说等。对各种观点,学术界一直在深入研讨,这里暂不做评说。蒙古族的文字历史上不但有过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经过改进,创制出一种新的文字体系的尝试,而且还有过完全抛弃原有文字,创制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符号体系的文字的尝试。十三世纪中叶,蒙古人统一中国,忽必烈(1215-1294)当了元朝皇帝以后,为了达到国内各民族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写工具的目的,遂命帝师八思巴(1235-1280)喇嘛创制了一种文字,并从1269年起正式颁行。 这种文字在历史上有好几种不同的名称:创制初期,为区别于原有的蒙古文字,即称为"蒙古新字",过不多久,为了从人们的头脑中去掉新旧的概念,忽必烈发布圣旨称这种文字为"蒙古字",并明令不得称为"蒙古新字"。 这种文字在元代是一种官方文字,因而在《元史》等史籍中称之为"蒙古国字"或"元国字"。 到了近代,随着对这种文字的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称谓即"方体字"和"八思巴字"。第一种叫法是根据其字形特征赋予的称呼,而且基本在蒙古族学者和外国学者中间使用。第二种叫法是根据其创制人的名字而来的称谓,一般只在汉族学者(或汉文文献)中使用。
是西藏喇嘛巴思巴 被称为帝师 巴思巴借用西藏字母创制了41个新蒙古语字母蒙古族文化,1269年官方正式公布使用
- 搜索
-
- 热门tag